中國史學史(他027) (T9HB068)

  • 定價580
  • 特價 7406
玉山與台新卡,滿1500元,刷卡3期0利率
  • 書號:T9HB068
  • 出版社:鼎文書局
  • 規格:14.8*21 cm
  • 編者 : 金靜庵
  • 版次:8
  • 裝訂:平裝
  • 頁數:392
  • ISBN:978-986-0759-73-0
  • 出版日期:1998年05月

書籍簡介

中國史學史(修訂重排本) 金靜庵撰

  吾國先哲精研史學者,以劉知幾、章學誠二氏為最者:劉氏史通外篇,有史官建置、歷代正史兩篇,所論自上古迄唐初之史學源流演變,即中國史學史之濫觴也;章氏曾仿朱彝尊經義考之例,撰史籍考,尋其義例,蓋欲藉乙部之典籍,明史學之源流,體大思精,信為傑作,惜其稿本,以未付刊而散佚,不然,亦史學史之具體而微者矣。近人梁啟超晚年喜治文學,嘗論及中國史學史之作法,謂其目有四:一曰史官,二曰史家,三曰史學之成立與發展,四曰最近史學的趨勢。……謹依劉、章之義例,緯以梁氏之條目,觕加詮次,以為誦說之資;若夫正謬補遺,始終條理,政有待於異日,更所望於方聞。編纂義旨,隱括如下:
義旨一,首以史官,繼以史家、史籍,並於官修、私修之史,分章闡述,以明私家成就殊勝於史官。
義旨二,清代以往史學成就,一曰撰史,二曰論史,搉論史學,止取馬(司馬遷)、班(班固)、劉、章四氏,以樹二者典型,餘則散見所述史官史籍之中,不復別曰。
  義旨三,茲編所述紀傳、編年、紀事以外,典禮、方志、學案、校讎諸體並包,並舉一二範作,略致商榷。
  義旨四,史學寄於史籍,史籍撰自史官、史家,四者息息相關,不待論矣。然尚有一端宜述,史料是也。本編雖未立專章論述,但亦於各章中附為敘及,以明整此史料,亦屬史學之科。
  上述舉義旨四端,略示編纂梗概,全書結構,括以九章,並為便於敘述,略分古代、漢魏南北朝迄唐初及唐宋迄清為三期,權作商榷之資,藉為就正之地,大雅君子,幸督教焉。

展開內容

目錄

第一章 古代史官概述
1史官之職掌 三
2史字之本義 五
3中與貳之釋義 七
4周禮五史與左史右史 八
5古代史官表 一○
6周代史官釋略 一三
7漢官有太史令無太史公 一五
8上古官師合一 一七
9古人未嘗以史名書 一八
10結論 一九
第二章 古代史家與史籍
1六經皆史之釋義 二三
2尚書 二五
3春秋 二六
4左氏傳與國語 二九
5汲冡 三二
6逸周書 三四
7竹書紀年 三四
8世本 三五
9戰國策 三六
10穆天子傳及山海經 三六
11春秋時各國皆有史 三七
12今文學與古文學(古史保存方法) 三八
13孔子與左丘明之史學 三八
第三章 司法遷與班固之史學
1史記撰作之動機 四二
2史記撰作之背景 四四
3史記之得失 四五
4史記釋名 四六
5史記缺篇及補缺與續補 四七
6班固因父作而撰漢書 四八
7漢書之得失 四八
8史漢優劣 四九
9續補漢書 五○
10荀悅漢紀 五一
11漢著記與漢大年紀 五三
12史記漢書皆屬撰述與私修之史 五三
13紀傳體之所本 五五
14馬班之史學 五六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
一 後漢史 五九
1後漢史著作表 六○
2東漢漢記與三史 六一
3范曄後漢書 六二
4司馬彪續漢書八志 六三
5范曄之史學 六四
6袁宏後漢紀 六四
二 三國史 六五
1三國史著作表 六五
2陳壽三國志 六七
3三國志與漢晉春秋 六八
4裴松之三國志注 六九
三 晉史 七○
1晉史著作表 七○
2臧榮緒晉書與新晉書 七一
3諸家晉書之得失 七二
4唐重修晉書 七二
四 十六國史 七三
1十六國史著作表 七三
2崔鴻十六國春秋 七五
3十六國春秋偽本與輯本 七七
4十六國春秋與晉書載記 七七
五 南北朝史 七八
1南北朝史著作表 七八
2南朝四史與北朝四史 八○
3李延壽南史北史 六一
4南史北史之體例與價值 八二
5五代史志 八三
本期私史繁多之原因 八三
本期史家之等第 八五
典禮 八七
方志 八八
第五章 漢以後之史官制度
1史官職掌分途 九二
2史官官名三變 九二
3女史 九四
4記注之法及其得失 九五
5劉知幾論設館修史之弊 九八
6韓愈柳宗元論修史 一○○
7萬斯同論設局分修之失 一○二
8唐宋以來官修國史之原因 一○二
9中朝之官不若州縣之典吏 一○三
10歷代史官制度沿革表 一○四
第六章 唐宋以來設館修史之始末
正史私修少之原因 一一一
官修國史之制度 一一二
第一節 編年體之實錄 一一三
1實錄表 一一三
2唐及五代之實錄 一一八
3宋遼金實錄 一一八
4元明清實錄 一一九
第二節 紀傳體之正史 一二○
1官修正史表 一二○
2舊唐書 一二一
3新唐書 一二三
4兩唐書之得失 一二三
5舊五代史 一二四
6宋遼金史 一二五
7宋遼金三史得失 一三○
8元史 一三二
9明二次修元史 一三三
10明史 一三四
11萬斯同與明史 一三五
12明史之改訂 一三五
13清史稿 一三六
第三節 典禮 一三八
1經禮與典禮 一三八
2唐與五代會要 一三八
3宋會要 一三九
4元經世大典 一三九
5明清會典 一四○
6其他會要 一四一
7唐宋金明清禮書 一四一
第四節 方志 一四二
1隋區宇圖志 一四三
2括地志 一四三
3元豐九域志 一四三
4元大一統志 一四三
5大明一統志 一四四
6大清一統志 一四五
7宋以後之地方志 一四五
8名省通志 一四六
9官署志 一四七
官修之史與史家之關係 一四八
第七章 唐宋以來之私修諸史
第一節 紀傳體之正史別史 一五三
一 創作之史 一五三
1王稱東都事略 一五四
2王鴻緒明史稿 一五四
3契丹國志 大金國志一五五
二 改修之史 一五七
1改修諸史表 一五七
2改修史記三家 一六○
3續後漢書兩種 一六一
4晉紀與晉略 一六一
5五代史記 一六二
6續唐書 一五六
7宋史之改修 一六六
8宋史稿 一六九
9元史改修 一七二
10元史類編 一七二
11錢大昕之訂補元史 一七三
12元史新編 一七三
13西方學者關於元史之著作 一七五
14元史譯文證補 一七五
15蒙兀兒史記 一七六
16新元史 一七七
三 分撰之史 一七九
1分撰諸史表 一八○
2西魏書 一八二
3渤海國志 一八三
4新舊五代史部分改撰 一八三
5宋遼金史之分撰 一八五
6南明史之分撰 一八五
7清開國史之分撰 一八七
8太平天國史之分撰 一八八
四 總輯之史 一八九
1鄭樵著書之旨趣 一九○
2章學誠論通史之源流 一九一
3章學誠論通史之利弊 一九二
4通志初名通史 一九四
5通志二十略 一九五
6續通志 一九七
7通志與通史 一九七
五 補闕之史 一九八
1補志補表 一九八
六 注釋之史 二○二
1諸史舊注 二○二
2兩漢書補注與集解 二○四
3三國志補注 二○五
4晉書斠注 二○五
5新唐書注 二○五
6史記會注考證 二○六
7諸史志表列傳之單篇注釋及考證 二○六
七 合鈔之史 二○八
1班馬異同 二○八
2南北史合注 二○八
3南唐書合訂 二一○
4新舊唐書合鈔 二一○
5五代史補注 二一一
八 輯逸之史 二一二
1清代官輯之史 二一四
第二節 編年體之通鑑 二一五
1通鑑撰作由來 二一五
2通鑑初名通志 二一六
3通鑑之佳 二一六
4胡三省注通鑑 二一九
5續通鑑長編 二二○
6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三朝北盟會編 二二一
7宋元通鑑 通鑑後編 二二二
8畢沅續通鑑 二二二
9明紀與明通鑑 二二四
10通鑑補正 二二五
11通鑑綱目 二二五
第三節 以事為綱之紀事本末 二二九
1通鑑紀事本末 二二九
2宋以下諸家之紀事本末 二三一
3左傳事緯與繹史 二三三
4清史紀事本末 二三四
第四節 屬於典志之通史專史 二三四
1杜佑通典 二三四
2馬端臨文獻通考 二三五
3通考與通鑑 二三七
4通考與通典 二三七
5宋白續通典 二三九
6王圻續通考 朱奇齡續通考補 二三九
7清續通典通考及清通典通考通志 二四○
8明儒學案與宋元學案二四二
9國朝學案小識 兩漢三國學案 二四四
10漢學師承記 宋學淵源記及其他 二四四
11各體專史 二四五
12裴秀賈耽之地圖學 二四六
13元和郡縣圖志 太平寰宇記 二四九
14大元混一方輿勝覽與要覽 二五○
15讀史方輿紀要 二五一
16天下郡國利病書 二五三
17春秋大事表 二五三
18清代著名之府廳州縣志 二五三
本期史家之商榷與史學之趨勢 二五四
第八章 劉知幾與章學誠之史學
1劉知幾與史通 二六三
2劉知幾作書之動機 二六四
3史通譯名 二六五
4史通次第與各篇之意旨 二六六
5史通之精要議論 二六七
6史通議論之商榷 二七○
7史通之作由於憤悱 二七一
8史通之價值 二七二
9劉知幾論才學識三長二七二
10劉氏所撰之他書 二七三
11通史之版本與注釋 二七三
12史通之刋正 二七五
13史通之續作 二七六
14章學誠與文史通義 二七九
15論六經皆史 二八○
16論記注與撰述之分 二八一
17論通史 二八三
18論方志學 二八五
19論校讐學 二八八
20史學之闡明 二九○
21論因事命篇為作史之極則 二九二
22章氏之闡明義例 二九三
23劉章二氏史學之比較二九四
24文史校讐兩通義之校刋 二九五
25章氏遺書全稿之編刋二九五
26史籍考 二九六
27章氏主修之方志 二九八
28校讐通義之續作 二九九
29鄭樵非劉章二氏之匹二九九
第九章 清代史家之成就
1清代史家與浙東史學三○二
2黃宗羲 三○三
3萬斯同 三○四
4全祖望 三○六
5錢大昕 王鳴盛 趙翼 三○七
6邵晉涵 三一一
7紀昀 三一二
8崔述 三一五
9徐松 三一七
10張穆 何秋濤 三一九
11治西北史地諸家 三二○
12治東北史地諸家 三二一
13清初因修史罹禍諸家三二三
14厲鶚及其他諸家 三二五
15清代史家之趨向 三二五
附錄:近代史學述略
1王國維之史學 三二九
2史料之蒐集與整理 三三三
3殷墟之甲骨文字 三三三
4敦煌及西域各地之漢晉簡牘 三三七
5敦煌石室之六朝唐人所書卷軸 三三九
6內閣大庫之書籍檔案三四○
7古代漢族以外之各族文字 三四二
8各地之吉金文字 三四四
9史前遺跡與無文字之史料 三四五
10梁啟超論史料分類與蒐集鑑別之法 三四八
11新史學之建設與新史之編纂 三五○
12梁啟超與何炳松 三五一
13通史與專史 三五三
14章炳麟通史略例及目錄 三五八
15梁啟超通史目錄及文化史目錄 三六二
16陳鼎忠與曾運乾之通史略例 三六九
17史籍分類之新舊兩式三七一
18主題研究法 三八二
19疑古派之批評 三八三
結論 三八九 展開內容

購物說明

  1. 凡於鼎文公職網路書店購買之商品,均享取貨後7天內(含例假日)鑑賞期。
  2. 退貨商品需於7天內辦理退貨,並保持商品完整性始能退換貨。(包裝完整狀態,如:主要商品、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
  3. 部分商品因性質特殊,一經拆封,恕無法辦理退換貨:
    . 套書(膠膜包裝套書,內含題庫網附贈帳號密碼)
    . 題庫網點數(點數購買後帳號即已開啟,無法退換,惟實際套書內容與目錄所列不符或考科更改不在此限)
  4. 若遇有商品延貨、缺貨、價格誤植等情形,我們將保留出貨與否的權利。
  5. 退換貨服務以一次為限。
  6. 鼎文公職保留上述事項變動及最終之解釋權。

社群分享